当前位置: 首页» 学位工作» 管理文件» 国发文件

管理文件

国发文件

关于印发刘延东同志在全国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的通知

作者:    来源:学位[2013]32号  发布日期:2014-11-13  访问量: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学位委员会、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与教育局,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共中央党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中国人民解放军学位委员会,各学位授予单位:
现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主任委员刘延东同志在全国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上重要讲话印发给你们,请认真学习贯彻。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2013年10月8日
 
抄送: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


刘延东副总理在全国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暨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上的讲话
(2013年7月10日)
今天,我们召开全国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落实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部署下一步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开创我国研究生教育事业新局面。不久前,教育部、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的意见》和《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刚才三部委负责同志分别作了发言,明天新一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还将就有关工作进行研究和审议。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
研究生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最高层次,是培养高端人才的重要途径和国家创新体系的组成部分,也是高等教育质量和国际竞争力的直接体现。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高度重视研究生教育,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教育改革发展目标要求出发,推动研究生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1981年我国建立学位制度,标志着研究生教育进入全面恢复和正规化建设的阶段。30多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关怀重视下,研究生教育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从小到大、快速发展,形成了学科基本齐全、布局相对合理、类型不断丰富的培养体系,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基本实现了立足国内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战略目标。特别是近年来,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取得了新的显著成绩,有力服务了现代化建设大局。
一是研究生培养能力持续提升。30多年来,我国共培养博士49万人、硕士426万人。2000年研究生培养规模仅为7万多人,到2011年已达55万人,远远超过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是美国的61%。我国自主培养的研究生已成为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和骨干力量,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是人才培养结构日趋合理。1990年设置了专业学位,近年来应用型人才培养力度不断加大。目前,全国共设置专业学位39种,招收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200多万人。2012年硕士专业学位招生近32万人,占研究生招生总量的一半。现在,应用型人才与学术型人才并重的培养格局基本形成,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求。
三是高水平大学和学科建设成效显著。“211工程”、“985工程”的实施,加快了中国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进程。经过多年努力,一批学科已跻身国际先进行列,科研水平显著提高,为高质量人才培养提供了支撑平台,每年都有以研究生为第一作者的高水平论文发表。
四是培养体系更加灵活开放。跨部门、跨行业的互动合作,推动了科教资源整合以及产学研融合。教育部先后与60多个行业部门合作实施“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与卫生计生委联合推动全科医生培养,结合科技重大专项实施培养工程博士,并广泛吸收部门、行业和用人单位参与教育指导,36个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聘请58个部门行业和105家用人单位专家担任委员。去年启动的以协同创新为特色的“2011计划”,拓展了高校内外创新力量融合发展的新空间,促进了学科建设和研究生培养。
五是投入保障更力口有力。近些年对研究生教育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显著加大。2008年以来5年间,中央财政对“985工程”、“211工程”以及其他学科平台建设共投入500多亿元,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累计投入近140亿元,科研经费用于研究生培养支出政策逐步完善,对研究生教育支持力度不断加大。2012年进一步完善了研究生奖助学金制度,并对所有全日制研究生实行综合定额拨款,生均拨款标准提高一倍多。投入的增加和效益的提高,有力支撑了学科建设,改善了研究生的培养条件。
六是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扩大。我国先后与40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学历学位互认协议,其中64%是近10年签署的。2012年,在我国攻读学位的外国研究生达到3.6万人,比2008年增加了1.5倍。“211工程”、“985工程”等建设经验被多个国家借鉴,学位制度和研究生培养水平得到国际社会普遍认可。
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研究生教育发展道路符合中国国情,顺应时代要求,具有强大生命力。回顾30多年不平凡历程,我们有许多宝贵的经验,主要是,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走中国特色研究生教育发展之路;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和品德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立足基本国情,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优化结构布局;坚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勇于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不断增强发展活力;坚持放眼世界、博采众长,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兼收并蓄,为我所用。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要清醒地看到我国研究生教育主动服务国家大局的体制机制仍不完善,培养模式与经济社会发展多样化需求还不适应,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尤为欠缺,教育思想、培养方式、教育管理等方面还有明显不足,存在着追求发展速度、轻视质量建设的倾向,制约质量提升的深层次障碍有待破除。这些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在今后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二、切实增强新形势下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责任感紧迫感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四化同步”的发展路径,对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提出了明确要求。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对于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意义重大而深远。强国必先强教,实现中国梦,基础在教育,关键在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哪个国家拥有人才上的优势,哪个国家最后就会拥有实力上的优势。李克强总理指出,没有高素质的人才资源,实现转型升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缺乏根基。研究生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顶端,必须认清形势、明确方向,以世界眼光对国际大势作出科学判断,以历史眼光对发展方位作出准确把握,以全局眼光对肩负使命保持高度自觉,充分认识深化改革、提高质量的重要性紧迫性。
第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研究生教育提出更高要求。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很多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但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一方面,传统优势在减弱,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上升,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另一方面,产业技术水平、创新能力和人力资源仍有相当大的差距,核心技术受制于人,高层次创新人才缺乏。同时,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群众诉求多元多样,急需大量高水平社会建设与管理人才;国际影响力日益扩大,面临参与国际事务、承担国际责任、处理大国关系等诸多新课题,对国际化人才培养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更高要求。可以说,研究生教育担负着“创新升级”、“人才升级”的双重使命,必须坚持立足国内自主培养,力争实现高端人才质优、面广、满足需求,为打造经济升级版、实现国家战略注入强大动力,提供坚强保障。
第二,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对研究生教育提出更高要求。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当今世界,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都把重视研究生教育作为抢占发展制高点的战略选择,突出体现在:一是把研究生教育摆在国家创新发展战略的核心位置。英国2010年发布《跨越一步:发挥研究生教育的极致》报告。日本2011年再次出台《研究生教育振兴施策纲要》。欧盟2011年制定了《欧洲高教改革新战略》,提出欧洲需要造就大批研究人员和工程师,培养更多的博士。二是研究生教育与社会需求的结合日益紧密。新世纪以来,职业转换能力和软技能培养在研究生教育中更加受到重视,跨学科培养成为新趋势,产学研合作更加紧密,越来越多的企业与大学开展联合培养。欧盟把促进教育、科研和创新的融合确定为博洛尼亚进程第二阶段的优先方向。三是更加重视质量保障与监督。美国近年来对全美5000多个博士培养项目进行了严格的质量评估。欧洲20多个国家建立了学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印度出台法案强化国家评估和认证委员会的作用,加强对大学的评估。四是国际合作广度深度不断拓展。教育强国和新兴大国纷纷加大吸引国际优秀学生的力度,生源竞争白热化,许多大学把联合设置学位作为国际化战略的重要内容,海外分校和联合培养日趋活跃。2012年全球约有200个可授予学位的海外分校,比2006年增长了1.5倍。研究生教育发展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们必须树立强烈的忧患意识、危机意识,抢占高端人才培养的先机,迎头赶上先进水平。
第三,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对研究生教育提出更高要求。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是十八大的明确要求,是“中国梦”的重要战略支撑。教育现代化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要有可衡量的硬件指标,更要有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符合规律的培养模式、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等软件要素。研究生教育的现代化水平,对各级各类教育的招生、选拔、培养和评价等均具有示范作用。现在距离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目标只有七年时间,研究生教育必须只争朝夕、主动作为,加快改革步伐,切实发挥好高端引领作用。
三、深化改革、突出重点,推动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
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面临前所未有的良好环境,经费投入、成本分担和奖助机制改革实现重大突破,人才与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推进,为进一步深化改革创造了有利条件。我们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加快建成规模结构适应需要、培养模式各具特色、整体质量持续提升、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研究生教育体系。这里,我重点强调五个方面:
第一,坚持以服务国家需求为导向,调整结构、优化布局。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和社会进步,对高端人才的需求呈现出新的变化。研究生教育必须在国家大局中定好位,在创新发展中服好务。一要全方位适应多样化需求,分类指导学科发展。全面把握高端人才供求趋势,有针对性地确定培养目标,优先支持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相关学科,稳定支持基础学科,积极发展新兴交叉学科,加快世界一流学科和高水平学科建设。大力发展专业学位,不断优化类型结构。二要兼顾当前急需和长远发展,避免人才培养的短期行为。既要着力培养各行各业高端紧缺人才,又要为加强基础研究、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做好人才储备。学科设置要避免短视,稳定支持那些必不可少的“冷门”学科。要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夯实理论基础,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发展后劲,为未来职业发展打牢根基。三要主动服务区域发展,合理定位、特色办学。我国各地资源禀赋、发展水平不同,对高层次人才提出了差异化的需求。这就要求国家层面加强宏观规划,地方政府发挥好统筹作用,培养单位立足自身实际,科学合理定位,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四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增强研究生教育的适应能力。在研究生培养已达到相当规模的情况下,今后应把更多精力放到存量的调整优化上来。要加快建立学位授权点动态调整机制,引导鼓励培养单位主动调整学科结构,完善服务国家特殊需求的授权机制,形成高质量、高效益、充满活力的研究生教育体系。
第二,坚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改革培养模式、完善评价机制。提高质量是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要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充分调动培养单位、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形成有利于质量持续提升的体制机制和良好环境。一是资源投入与配置要强化质量导向。统筹考虑人才培养质量和科研水平等因素,加快建立研究生教育绩效拨款制度。更好发挥奖学金的激励作用,改进助研、助教和助管“三助”工作,加大对助研等津贴资助力度。通过基本科研业务费等渠道,鼓励和支持研究生开展自主研究。进一步完善招生计划与培养质量挂钩的机制办法,对培养质量存在问题的单位和学科,要减少招生计划乃至停止招生。二是分类推进培养模式改革。不同学科、类型、层次的研究生培养应有不同的模式。学术学位研究生重在提高创新能力,要统筹安排硕士和博士培养阶段,促进课程学习和科研训练的有机结合,鼓励科教联合培养和多学科交叉培养,加强教学质量评价。专业学位研究生重在增强胜任岗位的职业能力,要加强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鼓励行业企业全方位参与,建立产学结合的专业化教师团队,加强产学联合培养基地建设,大力推动专业学位与职业资格的有机衔接。针对分类培养的不同要求,还要建立与培养目标相适应、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和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脱颖而出的考试招生制度。三是强化培养单位主体作用,构建内外结合的质量监督体系。这是提升质量的基础性工作。要进一步改革完善质量评价机制,更加突出人才培养质量,把学习期间的学业表现与毕业后的职业发展能力都纳入质量评价体系。培养单位要健全自我约束机制,强化各环节的质量管理,定期开展自我评估,积极推进国际评估。建立毕业生跟踪调查和用人单位评价的反馈机制,主动公开质量信息,加强社会监督。
第三,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强化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研究生教育必须坚持德育为先,要进一步创新方法途径,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一要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研究生教育全过程,深入开展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引导研究生把个人梦融入国家梦、民族梦,增强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二要重视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培养。研究生更多从事的是探索未知、创新创造的工作,培育追求真理、勇于探索、诚实守信、团结合作的优良学风具有特殊意义。要把科学道德和学风教育纳入研究生培养各环节,对违反科学道德和学术不端行为及时进行警示、教育,加大对严重违规行为的惩治力度。三要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健全责权机制。发挥好导师第一责任人的作用,强化师德师风建设,以课题组、实验室为平台和纽带,重视言传身教,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四要加强研究生党建工作,发挥党团员带头作用。通过形式多样的社团组织和学术活动,增强研究生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还要关注研究生面临的学术和生活双重压力,及时做好心理疏导和帮扶工作,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和健全人格。
第四,坚持扩大对外开放,深化国际交流合作。深化研究生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已成为各国广泛共识。一要增强对外开放的主动性。在国家外交大局中找准定位、加强谋划,把研究生教育作为中外人文交流的重要内容,加强与重点区域、周边国家的研究生教育交流合作,推动双边和多边学位互认,积极参与全球教育竞争和规则制定,发出中国声音,增强国家软实力。二要培养更多知华友华的国际高端人才。进一步采取有力措施吸引外国留学生来华攻读学位,加大“走出去”办学和合作办学的力度,培养了解中国、理解中国、支持中国的国际高层次人才。这既是衡量培养单位办学水平的重要方面,也是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重要体现。三要以开放促改革,以合作促发展。借鉴国际研究生教育的有益经验,利用国际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提高培养能力和水平。加强研究生中外联合培养,扩大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规模。加强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营造国际化培养环境,形成中外研究生共学互融、跨文化交流的良好氛围。
第五,坚持统筹协调,加快职能转变。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必须按照国务院机构改革的总体要求,进一步简政放权、加快职能转变,为深化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提供有力保障。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要加强对改革的领导和顶层设计,协调相关部门完善细化配套政策,推动中央向地方放权、政府向学校放权,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要发挥好省级政府的统筹作用,进一步明确职责,落实投入保障、质量监管等责任,鼓励各地因地制宜、积极探索,不断丰富和完善改革举措。还要支持一些有条件的民办高校提升办学质量,增强培养能力。培养单位要发挥主体作用,不断增强改革的内生动力,有效集成各类资源,立足实际、主动创新,实现特色发展。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转变作风,增强服务意识,提高管理水平,加强引导监督,及时研究新情况,提出新举措,把改革不断引向深入,形成教育、发展改革、财政、科技、人力资源等各方面协同推进,中央、地方、培养单位各负其责,招生、培养、评价各环节系统配套的综合改革新格局。
改革的共识已经形成,蓝图已经绘就。让我们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按照国务院的决策部署,锐意进取,扎实工作,不断深化综合改革,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实现“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